摘要:當前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質的提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課程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生物課堂提問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當前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使用以來,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新課標對生物課堂的要求,探討優化課堂提問,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生物 課堂提問 當前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質的提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課程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生物課堂提問還存在許多問題。 1.問題的提出。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實驗教材在許多實驗區使用以來,由于新課程改革明顯提出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課堂的提問在生物課堂中,普遍存在著表面“繁榮”的提問現象,這些現象引發了我對新課標下對課堂提問的新一輪思考。 1.1一節高中生物課課堂提問的實錄分析。 下表是我校某一高中生物教師在一節課中提問情況的記錄。 表1 某老師課堂提問的部分內容及方式(課題: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2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
以上這位教師所提的16個問題有兩個特點。第一,大部分問題是事實性的,學生通過記憶或者閱讀教材后就可以回答。第二,所提問題與其說是在努力引發同學進行思考或進行一場有意義的討論,到不如說是一場口頭測試。提問中幾乎沒有可能引起討論和爭議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嗎?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智力提高嗎?這樣的課堂,表面似乎落實了課堂提問,課堂也顯得比較熱鬧,但認真分析,這些提問卻無法真正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要求。 1.2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調查 為進一步了解我校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參考陶志瓊等翻譯的《透視課堂》一書中的問題類型檢測表,改編出以下課堂提問編碼表,以觀察記錄教師提問的行為。 表2: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提問編碼表
聽課后根據課堂實錄,按照表2的編碼對教師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進行分類,并將編碼填寫在記錄表3中。 表3:中學生物學課堂提問觀察記錄表
據表2和3,對2005-2006學年第二學期所聽63節課的課堂提問進行編碼分析,結果如下: 表4:42節課中課堂提問統計表
表5:課堂提問的編碼分析表
根據調查數據,當前我校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以下問題: (1)從提問的問題分類看,重視識記型的問題,輕視理解與評價型的問題。還有一些課堂提問與課程內容無關,僅僅是為了維持課堂秩序或提醒那些精力不集中的學生,例如“你為什么沒有聽課?” (2)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思維來看,絕大多數問題學生僅憑記憶或照教材讀就可以回答, 20%的問題是讓學生回答“是”與“否”、“有”與“無”等封閉性的問題。 (3)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要么讓舉手的同學回答,要么故意讓不舉手或者是讓那些沒有遵守課堂紀律的同學回答,更有甚者有5%的問題是教師先叫起一個同學然后再提問題。 (4)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普遍不足。有些老師能夠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但是由于師生地位不平等、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等原因,使學生無法思考、討論充分。 (5)教師所提問題具有挑戰性和鼓勵性的少,相反帶有測試性或威脅性的比例過高。 (6)教師的提問主要是根據教材中《本節聚集》所列的問題和教材中帶討論性質的問題進行提問,根據教學目的有層次地將問題細化,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較少。 2.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2.1問題的分析 對上述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和歸納,發現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認識不足。 (2)教師對新課標下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大部分停留在測試基礎知識或維持課堂紀律方面。 (3)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效度不高,與新課標要求不大相符,課堂提問流于形式。 (4)教師的提問方式沒有很好地體現新課標的要求,過于單調。 (5)課堂提問的反饋評價單一,也不能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2.2解決問題的對策 2.2.1重新認識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提問的功能 對于學科教學來說,利用課堂提問對學生掌握事實性知識的測試是必要的,但如果強調過分,就可能使學生認為,老師的興趣只在于找出誰知道一個具體問題的答案,學生就只會記住一些事實型的答案。使得課堂教學中思維啟迪就會變得空洞無物。這跟新課標的要求是不大相符的。要解決這些問題,生物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學習現代教學論,分析好現用教材,重新認識新課改形勢的課堂提問的功能。 新課標提倡的提問不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記憶理解程度,更是為了激發學生思考學習內容,并將這些內容與以前所學知識聯系起來,然后探究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而構建自己的生物知識結構。換句話說,提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主要手段,學生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思考其意義和含義,通過這種方式把學習的內容變為自己的知識。提問的出發點是建構一定的知識網絡,不是促使學生死記硬背各種信息。因此說,新課標下的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檢測方式,還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 現代教學論指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交往”。課堂上師生交往,相互傳遞著有關當前學習活動和彼此的觀點、期望、態度和情感的大量信息。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個人或集體討論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動,通過課堂提問和回答實現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從而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同分享、共同進步這才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2.2.2提高問題的效度 有些教師單純為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備課時將教材內容分解為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識記型的,需要學生回答的是事實型知識,上課時就是讓學生看書或聽講后回答這些問題,有些學生甚至照著教材讀以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的課聽起來很熱鬧,似乎有學生參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其實冷靜地思考一下:學生是否愿意回答這些問題、學生的回答與教材敘述一致就表明學生理解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如何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這樣的問題充斥課堂,必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所謂的主體參與主動學習就會落空,這些問題就是效度很低的問題。例如前面列舉的某生物老師課上“細胞器有哪些?”、“葉綠體是什么顏色?”等提問。那些純粹為維持課堂秩序,,與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沒有關系的問題對促進學生發展更是毫無益處,教學中應該徹底摒棄。教師應該靠自身的知識修養、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而不是上課時挖苦式的反問或為提醒學生注意課堂紀律而提問。 所謂問題設置的效度,是指問題的內容能否促進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標準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理解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發表對生物學原理和觀點的認識,這樣的問題不是單純地背或照書讀能回答的;例如前面列舉的某生物老師課上“分泌蛋白是如何分泌到細胞外的,經過哪些結構?”的提問,需要學生觀察后歸納總結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效度,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明確地寫在書上,學生又是看書后回答的話,這個問題的效度也會大大降低。要提高問題設置的效度,生物教師就要優化問題的內容,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提問內容要有啟發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回繞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提問,而不是隨口就問“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問題。因此提問時應巧設疑難,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不僅要求學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常常這樣提出問題:“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2)、提問內容要有全面性。素質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課堂提問也應該堅持全面發展的原則。在課堂上有些教師提問時往往面向熟悉的學生、好學生、尖子生,有的甚至一節課被提問3—4次,而很少叫到中等生、差生。心理學家認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產生緊張和不安的狀態,會影響人的行為動機,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與工作效率降低。生物課堂教學同樣需要運用公平理論激勵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決不允許厚此薄彼,重此輕彼。 (3)、提問內容要有難易區分度。贊可夫認為,對學生來說,教學內容應具有適中的復雜程序和難度。提問過于簡單,達不到啟發的目的;提問內容太難,使學生無從下手,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提問時最好的程度是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學生求知欲得到滿足,提高學生的信心。 (4)、提問內容要有趣味性。高中生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學習主體本身,或者學習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是由內在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而且內在動機作用比較持久,并且有主動性,教師課堂提問設計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保持長期穩定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得到思考與創造的歡樂、滿足。 2.2.3優化提問的方式 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中,設置了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有些可以直問,有些則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進一步的設置,這就涉及到提問的方式了。目前新課標倡導的提問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式發問:對某一簡單問題直接發問,它屬于敘述性提問,是教師進行敘述性談話中的提問。其表現形式為“是什么?”,“有什么?”等等。 (2)、“引趣” 式發問:常用于新課開始,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學習“DNA分子復制”前,可先設問:“你母親是雙眼皮,你也是雙眼皮,為什么你與你母親如此相似呢?” (3)、“比較”式發問: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進行比較,分別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幫助學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質。例如:“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光反應”與“暗反應”等有何異同? (4)、“連環”式發問:例如:在小結“X隱性遺傳”時,可設計一系列問題提問:①什么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②哪些遺傳病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③為什么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④為何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源來自于外婆家?⑤為什么是交叉遺傳? (5)、“質疑”式發問:鼓勵學生對教材或資料中的內容進行質疑,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例如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可以向學生發問:“轉基因技術會帶來哪些不良后果?”“朊病毒的發現,對哪些傳統生命理論提出了挑戰。” (6)、“誘發”式發問:教師先提出問題,接著便告訴學生答案,但問題與答案之間無顯而易見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學習“基因工程”中,教師先提問:“將來會不會出現在如西瓜的西紅柿?”等。 2.2.4優化課堂提問的評價 新課標注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過程的評價。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貝蒙認為:通過評定人們的行為,能改變自我知覺,從而影響態度的改變。他認為強調肯定的評價能更有效地改變人們的行為。因此,在生物教學的課堂提問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的回答一個評價,但評價學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表揚為主,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 (2)、鼓勵求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的”等結論。 (3)、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和評價,使學生感到“自己在學” 而不是教師“要我學”,從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 3.總結 總而言之,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這是無庸置疑的。教師教學的特色和教學理念也主要反映在課堂教學的改革之中,每個生物學教師都以自己的教學行為詮釋著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因此,在進行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實驗教材的教學時,教師要在深入認識和理解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交往”,認識課堂提問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手段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實際和自己的教學特色,提出能促進有效教學的問題,同時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在鼓勵和支持的氣氛中提出問題,做到提問后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盡可能地引導更多的學生思考、參與討論,發展提高學生的交流技能,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最后對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確的同學予以中肯的表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有效運用課堂提問,不僅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發展,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它可以使課堂教學真正得到改革,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文輝.設問的藝術.生物學通報.1995年第4期. 2.徐良永.談生物課堂提問的技巧.生物學通報.1997年第7期. 3.陶志瓊等譯. 透視課堂 looking in classrooms.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羅靜等譯.討論式教學法----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和技巧.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5、魯獻蓉. 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 2002.10: 24. 6、段志貴. 優化課堂提問的六個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03.8: 48. 7、鄭和均、鄧京華等. 高中生心理學.[M]. 第1版.杭州:浙江教育版. (責任編輯:admin) |